“五一”,这是劳动者共享休闲、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光,却也是“四风”问题的易发期、作风建设的关键期。节日前夕,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密集通报典型案例、敲响廉洁警钟,这既是对党员干部的严管厚爱,更是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节日氛围的有力举措。
网络图片
节点即考点,过节如过关。“五一”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考验着党员干部的纪律定力。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,越是喜庆热闹的节日,越容易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。一张礼品卡、一顿宴请、一次“人情往来”,看似微小的“小节”,实则是侵蚀党性的“蚁穴”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及各地公开通报的违规吃喝、违规收礼等典型问题,如同一声声惊雷,警示着党员干部:节日的“狂欢”不能触碰纪律红线,放松身心不能放松警惕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将“五一”视为检验作风的“试金石”,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,交出合格的“廉洁答卷”。
党的作风是民心所向的“晴雨表”,更是党执政根基的“压舱石”。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新时代的巨轮,我们党始终将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。因为每一次对“四风”问题的坚决纠治,都是对初心使命的坚守;每一次对纪律规矩的严格执行,都是对民心的有力凝聚。“五一”期间的廉洁自律,不仅关乎党员干部个人的政治生命,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。试想,若有人借节日之机大搞特权、收受利益,群众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,必然会削弱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。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持续净化作风,才能让党的旗帜始终在群众心中高高飘扬。
作风问题具有“反复发作”的特性。这决定了廉政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,必须常抓不懈、久久为功。对党员干部而言,“五一”期间的廉洁要求,绝非临时的“紧箍咒”,而是需要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终身课题。一方面,要从思想根源上筑牢防线,主动学习党章党规,用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“钙”,以“君子检身,常若有过”的态度检视自身,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头脑;另一方面,要从日常点滴中严格自律,将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的优良传统融入生活,在小事小节上守住底线,做到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。只有将廉洁意识贯穿于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,才能真正做到“百毒不侵”。
“五一”不仅是休息放松的假期,更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、锤炼党性的契机。广大党员干部不妨将这个节日当作一次自我净化、自我提升的“修行”:少一些觥筹交错的应酬,多一些与家人的温情陪伴;少一些利益交换的“人情往来”,多一些对群众冷暖的牵挂;少一些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,多一些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。当廉洁成为节日的底色,当清风正气充盈于社会,“五一”的意义才真正得以彰显——它不仅是对劳动者的礼赞,更是对清正廉洁之风的弘扬。
“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牢记“清廉是福、贪欲是祸”的箴言,以“五一”为新的起点,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、如临深渊的警醒,将廉洁过节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。如此,方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,交出无愧于党、无愧于人民、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,让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蔚然成风。(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宗跃)